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上海交大医学院“小白楼” 海归科学家埋头搞科研

http://shanghai.eol.cn/      2011-09-13    

  今年开学,当不少高校老师感叹“还没从暑假时间倒回来”时,博士生导师糜军却丝毫没有这种感受。9月4日是周日,中午他和往常一样回家匆匆吃过午饭,就走回实验室继续工作。

  “我们这里似乎形成了惯例,一年就一个月的假期,没有寒暑假一说。”糜军任职于上海交大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细胞生物学系。由于“海归”科学家云集,且拥有“自我管理”的治系自由度,这个建立不到三年的新系始终弥漫着海外科研院所高效、紧张的科教气氛。

  “海归”科学家治系

  交大医学院有座白色小楼,四层楼高,现代感十足。这正是2008年筹建、2010年正式挂牌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细胞生物学系——人称“小白楼”。不仅与医学院里悠久的红砖楼群形成强烈反差,“小白楼”还与本土的科研和教学习惯做着艰难的磨合。

  与传统的学系相比,“小白楼”最大的不同是打破了原本教研室主任“一人独大”的局面,转而采用PI制度——这一制度兴起于国外,PI译为“课题组负责人”,在系里,他们相对独立地管理自己的实验室,国内已有不少科研院所尝试这种形式。在交大医学院,“小白楼”是完全推开PI制度的唯一院系,目前楼内有10个PI,其中9个是近三年的“海归”科学家。

  高比例的“海归”构成,在“小白楼”里形成一股强势的“彼岸学术习惯”:比如每年定期召集全体PI会议,每次最多一小时。会前一星期,告知要讨论的议题,每次开会讨论后,必须要形成决议,哪怕是微弱的多数,此后如对决议有意见,下次开会再作讨论修订。开会尽量安排在中午,订好盒饭,大家边吃饭、边讨论。行政管理事务是“为大众服务”,系里由此还成立“研究生指导委员会”管理研究生招收、培养、考核与答辩等事务,“教学委员会”组织与安排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学活动,“仪器委员会”负责购置新仪器,委员会成员采取“轮班制”……

  同为PI的系主任程金科和他的PI同事们对“治系”有几点共识:提高效率、减少行政管理成本、一切服务于科研和教学。

  激起“惊涛骇浪”

  9月开学,系里的研究生新生刚报到,就发现了“小白楼”的特别:第一年不分导师!系里通知,未来几天将陆续安排10位导师向新生推介自己所领衔的实验室,新生依兴趣挑3个实验室“轮转”,一年后再作选择。

  新生“检阅”导师,实为该系的“传统”之一。新生有一年时间“评估”导师们的学术特色、科研实力、实验室风气,甚至导师的人品。

  “这叫以学生为主线管理老师!老师必须做好学术,不然就可能招不到学生。用这个方法,老师被管住了,反过来学生也被管住了,我这个系主任也就没事可干,可以专心学术。而当每个人都全心投入科研,系怎么会不活?”程金科说。

  由于采取了一系列高效的科教管理模式,“小白楼”里的PI告诉记者,“这样杂事较少,系里100多名科研人员和研究生,每周有90%的时间可用于科研和教学。”系主任程金科由于要承担实验室之外的行政事务,略低一些——每周有70%的时间投入科研。

  但这种高强度、高效率的节奏在“小白楼”以外暂时还难以复制,尽管这是医学院引进这群“海归”的一大初衷。

  2008年起,交大医学院开始整合基础医学院原有的生物化学教研室、细胞生物学教研室以及神经生物学研究室和医学科学研究院的一些实验室,准备将他们归入“小白楼”,成立“生物化学与分子细胞生物学系”。但在拆分教研室、建立新系的过程中,阻力不小。有人不愿被并入“小白楼”,反对教研室被拆分。

  “在老的体制里,也许部分教师仅满足于教学任务,已经没有多大的精力与兴趣做研究了。要打破旧体制,就等于打破他们原本安逸的生活、甚至一些权利,这很难。”“小白楼”里的PI,用“惊涛骇浪”来形容他们在医学院里引发的风波。

  好在学校给予“小白楼”最大的支持以及最大的“自治权”。“符合科学规律的事,要去做。”交大医学院院长陈国强时任分管科研的副校长,面对引进者和本土科研人员的冲突,他如是说。

  成果是水到渠成的

  目前,对于这群“海归”科学家,医学院并没有给予太大的“科研成果压力”——而这也成了力推领导目前面临的一大压力。引进了这么多“海归”,投了这么多钱,有什么成果?这是“海归”被引进后,大家惯常的期望。

  “人们总希望今天引进,明天就出成果——当然这样未尝不好,但我的想法是,教育本身容不下功利和浮躁,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如果一个PI第一年能够组建队伍并申请到一些课题,第二年带着青年教师、研究生做一些深入研究,到了第三年,能讲出两个国际上原创性的‘故事’,并在教学方面和人才培养方面展示他们的魅力,我们就看到改变的希望了。”作为医学院的院长,陈国强更希望“海归”像一颗播种学术清风和改变教学现状的种子。

  令陈国强欣慰的是,他的放手态度,反倒让“海归”科学家自我加压。目前,“小白楼”里的学术活动密集:建立文献精读俱乐部,每位研究生在2-3年间要精读80篇学术论文;硕博研究生定期递交研究进展报告;国内外专家讲座频繁……

  系里弥漫着一种“忧患意识”,即每位教师、研究生、技术员时刻谨记:如果自己不认真学习、工作,所在实验室的成绩也会受到影响,一旦PI成绩不理想离开了,自己还得另寻实验室。

  一个结果是:今年暑假,“小白楼”里几乎没人“放暑假”,相反他们比开学时更忙。“平时难免有些杂事,暑假里有整段时间可用于科研。”PI刘俊岭解释。

  “我希望营造一种气氛,就是不管外面的功利性有多强,至少走进小白楼,大家就一心只想着做科研。”答应回国的程金科,曾明确向医学院领导表示,“我不当官,回来我就建一个实验室。”可回来后不久,他就自觉琢磨起“营造科研气氛”的方法。“我看重的是机制与氛围的培养,我觉得机制理顺了,成果自然就来了。”

  这与陈国强的想法不谋而合。“引进的根本目的是切实改变科研和教学脱离的现状,真正实现培养卓越医学创新人才的战略目标。如果10年、20年后,我们还是要天天高举人才引进的旗帜,那似乎是有点可悲的。”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学校查询

Ƽ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