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上海财大:“海归”六年要“大考”

http://shanghai.eol.cn/      2011-11-16    

  近年来,越来越多“海归”人才落户高校,怎样的考核评价既能做到科学管理、又可激发其潜能,成为大学一道难题。对此,上海财经大学首推“常任轨”制度作出探索——给海归青年人才六年成长期,期间待遇两倍于一般教师,期满进行考核。昨天,这场由8名“海归”参与的大考“成绩单”揭晓,3人因表现优异获“终身教席”,3人缓考,另有2人因“不合格”黯然退去。

  在我国高校,海外引进人才待遇普遍优于原有教师,如何使其更好地助力学校科研、教学发展,相关考核的尺度把握亟待探索。上海财大推“常任轨”管理模式,意在寻找宽松成长环境与严格考核指标之间的平衡。

  何为“终身教席”?学校明确规定,符合条件的教师,在国家法定的退休日之前,校方保障其在岗收入待遇,并提供更为宽松的工作环境。然而,要获得如此“美差”并不容易。财大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教授扳起指头细数:在这六年期间,须在全球排名前十的专业期刊中发表至少一篇论文;排名前三十的期刊上发表至少两篇论文;排名前五十的期刊上发表论文若干;获得3—5封专业内知名学者的鉴定推荐信;学院内教授委员会推荐信;教学评价处于全校教师平均分以上……所有这些都是必要条件。有一个例子,足以说明“常任轨”教师的压力:为激励学校其他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校方规定他们也可申请转入“常任轨”,但遗憾的是,6年间仅有一人提出申请。有的老师科研水平完全够格,却直呼“压力太大”不愿加入。

  “虽然压力大,但因为机制透明有奔头,所以压力也是动力”,此次获得“终身教席”的会计学院教师靳庆鲁深有体会。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的他,来财大的前三年,一篇论文都没发,这在不少高校肯定得“走人”,可学校依然加以鼓励。校长、院长没有“给脸色”,他自己倒憋着一股劲,被子铺盖都搬进了办公室。第四年开始,他厚积薄发,越来越多高质量论文得以发表,第六年在会计学顶尖期刊上发表论文两篇。此次同样通过考核的陈庆池和周亚虹,前者成为上海高校特聘教授,后者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还连续两年当选财大教书育人十佳标兵。

  六年一“大考”,并非摆摆样子。财大人事处处长朱鸣雄透露,两位“不合格”教师,1人虽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了五六篇文章,但无一是“顶尖”;1人教学虽然好,但经评估认为科研潜力不足,学校经慎重考虑,还是终止了其“常任轨”聘用合同。另有三位教师,因其研究已经进入“结果期”,校方给予延聘缓考。

  据了解,2006年至今,上海财经大学共引进120名海归青年人才加入“常任轨”,成为学校加强科研教学实力、提升国际学术声誉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学校在世界一流经济学期刊上的论文发表量居全国首位。如今,这一管理模式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人才也成了海外高校争挖的目标,日前就有一位年轻教师告别财大,赴英国排名前十的一家商学院任教。对此,副校长周仲飞头疼之余也挺高兴:“这说明我们选拔、培养出来的人得到了更多认可。消息传出去,相信会吸引更多才俊加盟。”

 

(来源:解放日报)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学校查询

Ƽ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