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国际教师论坛:什么样的学生能够进入创新课堂?

http://shanghai.eol.cn/      2011-11-28    

  什么样的学生能够进入创新课堂?这是当前中小学思考最多的问题。学业成绩出众、技能特长突出的学生往往成为最优人选,而指导他们的老师也必然要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然而,近日在上海市大同中学举行的一场“国际教师论坛”上,来自美国、法国、丹麦等国的老师们却表示,创新课堂的门槛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高。

  学生“不符合要求”,能不能参与创新

  大同中学音乐教师李平计划开设一门“数码作曲”的拓展课,要求学生既要具备一定的乐器演奏基础和乐理知识,又要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招募海报一贴出就吸引了学生的目光,计划招收15人,报名者超过了50人,但同时满足两个要求的学生却屈指可数。有的学生计算机应用娴熟,但根本不知道作曲是怎么回事;有的学生能弹一手好钢琴,计算机运用却显得生疏;还有一位“奇人”,仅凭哼唱就能谱出优美的乐曲,但是五线谱简谱一概不识。这让李平老师一时犯了难,也促使她思考“到底什么样的学生能够进入创新课堂”。最终,李老师“冒险”将这些并不符合要求的“跛脚”学生招入麾下,结果却让她收获了意外惊喜——学生各展所长,借助团队合作弥补个人才智上的缺陷,创作出不少有质量的作品。今年,他们还承接了学校高三成人仪式电视短片背景音乐的制作任务,现已进入后期制作。

  这些“不符合要求”的学生取得了成功,也给创新课堂带来启示。“我们开展创新教育,常常是老师从自己的角度设计课程,挑选学生,然后把学生培养成我们预设的某一类人。其实,每个学生心里都有创新的种子,只是这些种子萌发的时间、条件各不相同,需要园丁睿智地辨别和精心地栽培。”大同中学校长盛雅萍认为,评价种子的好坏,并不能仅仅看它结出的果子够不够大。有的种子没有硕大的果实但能开出艳丽的花,有的种子没有娇美的花朵却能长成参天大树,它们各有各的美丽。“因此,我们的创新教育不能用一张试卷、一个分数简单地评价筛选学生,更不能将目光仅仅投注在‘高分’学生身上,而是要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展露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特长。”

  北欧中小学的创新教育一直为世人关注。丹麦奥德斯兰德斯学校的老师介绍,他们会有意识地让不同性格、不同特长的学生组成团队,开展创新活动。“当哲学家遇到程序员,当艺术家遇到科学家,创造就会发生。”在论坛上,该校教师汤姆·哈格多恩和大家分享他们的经验,“当特长爱好相去甚远的学生,在开放的、无偏见的创新课堂中相遇,创造力会自然产生,这种不可估量的团队力量增加了学生们探究未知的勇气。”

  老师答不出学生提问,能不能指导创新

  在“综合科技研修班”的课堂上,老师丢给学生一件白T恤,没有指向,没有范围,想看看学生能设计出什么样的作品。在老师的预设里,学生一定会先考虑在T恤上画怎样奇妙的图案,但出人意料的是,学生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却是“能不能破坏这件T恤”。老师不得不承认,改变T恤的属性比改变外观更富有创意,也更具有挑战性。结果,学生的奇思妙想不断涌现,这件T恤被改造成了飞行棋盘、折叠环保袋。

  在创新课堂上,教师常常会受到学生类似的“挑战”,有时甚至还会遭遇下不来台的尴尬——有学生提出要研究汽车尾气排放,数学老师会因为自己环保知识的匮乏而一时束手无策。那么,是不是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了老师的知识范围,老师就无法指导,学生就没有收获?

  “知识是无穷尽的。我们必须承认,老师的知识也总会有缺漏之处,硬性规定学生的知识必须在教师可控范围之内是没有道理的。”大同中学校长助理王菲认为,教师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具备的知识,更在于他所掌握的学习方法。他可以为学生指出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而最终如何走通这条路,还需要学生自己去摸索。因此,他们创新课堂的原则是:让学生说自己的想法,而不被老师的想法所禁锢;让学生自己体验,而不被老师的体验所替代;让学生说自己的困惑,而不让老师的答案来限制学生的思维。

  法国罗宾学府的老师们也同样遭遇到创新带给教育的挑战。“一直以来,我们都把学生看成一个空的容器,用各种难易不等的知识把他们填满。但这个时代的学生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学习。”塞西尔·加尔迪安认为,教育者的职责不仅在于传授“是什么”,还在于传授“怎么做”,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关注学习的过程。

  美国麻省安多福菲利普斯学校教师安东尼·罗顿多说:“在这么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肯定,学生在一生中将遭遇多次基础知识的变革,我们不可能让学生毕业后再一次次回到学校重新学习新知识。我们所能做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如何思维、如何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来源:文汇报)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学校查询

Ƽ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