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通过“诚信考场”能否到达“诚信教育”?

http://shanghai.eol.cn/    解放日报  2012-02-02    

  ●中国古人就曾教导后人“财不露白”。社会学理论中常常强调对人与事不要做试探性的实验,这会涉及伦理问题。

  ●整个社会的诚信制度体系,是一点一滴地在对人性善恶充分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切莫乌托邦。

  ●主持人:记者 柳森

  ●嘉 宾:卢汉龙(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

  解放观点:在刚结束的 “期末考试季”中,一些中学开设了无人监考的 “诚信考场”。尽管各个学校设计的具体操作办法未必完全相同,但通过 “诚信考场”进行 “诚信教育”是大家共同的初衷。然而,此举在获得认同甚至赞赏的同时,亦受到不少质疑,有人就认为有 “诚信表演”之嫌。您怎么看?

  卢汉龙:听到这个 “诚信考场”,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考试本身重要么?是具有一定权重的关键考试,还是一般的过堂测验?大家不妨一起来思考一下:如果这项考试本身在对于学生的考核中占重要比重,学校又有足够的师资力量可以参与监考, “诚信考场”的意义究竟有多大呢?所以,至少我个人对于 “诚信考场”这种做法是持保留态度的。

  解放观点:能给我们讲讲您的担忧么?

  卢汉龙:中国人向来重 “诚”重 “信”,也把“慎独”作为重要的道德教律,在我们的文化中从不缺乏强调“诚”、“信”的资源。虽然,后来也曾有学者指出,中国人的“诚”、“信”尚属个人道德,而非更广泛意义的社会制度,是靠个人的道德修养来培养和维持的。但即使时至今日,我想很少有人会否认 “诚信”作为一项道德底线的重要意义。也就是说,以考试为例,在这个场合下,不作弊、不做假,不是 “不得不”,更不是 “选不选”,而是必须如此。

  既然是大家都认同应当一起坚守的 “底线”,尤其未成年人大多心智尚未成熟、仍处于接受教化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做的是尽一切可能创造机会,从正面去督促它、强化它,帮助学生去慢慢养成一些正确的、良好的道德习惯,养护、延续他们内心一些美好的道德感,而不应用一些实验性质的做法去撩拨他们的内心,暗示有机可乘。

  人是很软弱的。很多过失行为甚至犯罪行为往往在于一念之差。人性更是经不起试探的。所以,中国古人就曾教导后人 “财不露白”。社会学理论中常常强调对人与事不要做试探性的实验,这会涉及伦理问题,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的确,近年来社会上各种不诚信的行为、现象频发,这让校园里的诚信建设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越是如此,我们的老师们光有教育手段上的创新意识,甚至光有好心、苦心都还不够,我们对于各种教学相长上的尝试都要有足够的伦理敏感度。

  解放观点:您说的这种 “伦理敏感度”能不能这样理解:不仅要想象到一种举措实施后可能产生的各种结果,无论是正面的、积极的,还是负面的、消极的,而且要考虑到这项做法可能给所有学生带来的影响?

  卢汉龙:对。道德教育更不能忽视 “有教无类”。比如说,我了解到曾有一个学校在推行 “诚信考场”时设定了三种考场。一种是让 “诚实守信、无作弊心理需要”的学生进入的 “诚信考场”;一种是让 “诚信心理有欠缺、自控力差、有违纪苗头或行为”的学生进入 “关爱考场”;没有进入这两者的学生则进入 “一般考场”。看到这种做法,坦白说,我心里很不舒服。且不说,这种界定是否足够审慎,如果我们在与孩子们互动的过程中过于随意地给大家 “贴标签”,无论好坏,无论有意无意,这都会产生额外的道德风险。

  就拿这次的 “诚信考场”来说,尽管我们也听到一些进入 “诚信考场”的学生代表反映,“虽然没有监考老师,但是考场内依然秩序井然,所有考生都很诚信自律。”但是,假设仍有个别学生抵不住诱惑没有遵守考场纪律呢?这对其他学生来说就不公平了。如果此后来自老师一方的惩罚措施、教导工作又不及时跟进,这就很难说是一种好的教学手段。与其这样亡羊补牢、弄巧成拙,不如自始至终就配备尽责又懂得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老师来监考,守护平和安定、公平竞争的考场氛围,对任何逾矩者毫不含糊地施以严惩。适当的惩戒是给教训,也具有立规矩、树榜样的功能。这也是一种从道德诚信到制度诚信的转变。

  解放观点:但不管怎么说, “诚信考场”还是创造了一种 “被信任的感觉”。有没有可能通过一些更成熟的设计,让这种 “被信任的感觉”延展到更多普通的日常生活情境中?

  卢汉龙:说到 “诚信考场”,让我想到国外一些 “慈善超市”既不设摄像头也不设收银员,鼓励大家全程自助选购、付款的做法。但必须强调的是,首先这是一个 “慈善超市”,这一场所天然地被赋予了道德示范的功能;其次,之所以不设收银员,一方面是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已经到达了一定的水平,另一方面也是经营者付不起高昂的用人成本,所以才这样做。

  有一个做法也令我印象很深,或可供国人借鉴。在一些发达国家,有很多博物馆也同我们国内的一些公共博物馆一样,供所有观众免费参观。但有心人会发现,在这些馆所的入口处大都设有一处捐款箱。上书 “我们的永续经营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慷慨相助,若您愿意,也请赐予我们支持”类似的话语,推荐的捐款额度通常也是普罗大众大都可以接受的数额。如果当地政府正好有类似为公益支出免税的政策,馆方一般都会为捐赠人备好 “发票”,作为其未来申报个税时申请免税的凭证。这样的做法不失体贴,也让一种“被尊重的感觉”在相关当事人的心中油然而生。整个社会的诚信制度体系,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在对人性善恶充分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切莫乌托邦。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学校查询

Ƽ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