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走进上海高校老建筑之华东师范大学
2015-01-19 16:39:00
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

群贤堂(华东师范大学)

  漫步在中山北路校区丽娃河畔,走过爱之坪,一栋白色的3层小楼赫然在目。这就是校内最古老的建筑——群贤堂,又称文史楼。群贤堂,群贤汇集之地。对于现在的师大人来说,他既是师大之象征,文脉之所在,又是文化气息最为浓烈的地方。

  群贤堂在这里接纳了一大批的文人学士,为今后华师大的思想修养奠定了基础。吕思勉、施蛰存、王元化、许杰、徐中玉、钱谷融等一大批人文科学的泰斗都曾在这里执教。鲁迅也曾在文史楼的二楼平台发表过演讲。这为群贤堂的学术气氛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群贤堂正门前具有古典罗马式建筑风格的4根门柱,是师大人最熟悉不过的。这种纯正的欧式风,与其内部格局相呼应,充分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相结合的特色。同时,老匾额上的“群贤堂”展示了一种历史的积淀。走进大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华师大第一任校长——孟宪承先生的头像。漫步于群贤堂,陈旧的木门、大铁门闩、老式挂锁、甚至是木扶手都与四十多年前没多大的区别。这点让曾经的老校友们很是感慨。

  如今,每当下课,夹着书本的学生从文史楼匆匆走出,恍惚间从丽娃河畔走出的“华东师大作家群”又将从这里出发。群贤汇集的群贤堂,不仅仅是中文系的骄傲,也是华东师大人文精神的发源地所在。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群贤堂不仅仅是一个见证,更是一种象征。

  思群堂(华东师范大学)

  思群堂始建于1946年,位于中山北路校区丽娃河畔,群贤堂(文史楼)旁。堂前的草坪热闹非凡,总是有来来往往的或学生,或游客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

  思群堂有着一段令人深思的历史。1944年冬,日军进犯黔南,大夏大学三迁赤水,校董会第一任董事长兼校长王伯群因迁校劳累成疾,于同年12月逝世于重庆。日本投降后,大夏师生于1946年夏由赤水迁回阔别八年的上海,并在原校址复课。经此浩劫,大夏师生更加思念已故校长王伯群,于是在丽娃河畔修建“思群堂”以纪念已故校长。思群堂落成后,我国著名书法家、大夏大学校友马公愚先生为思群堂手书了《思群堂记》碑。碑曰:“大夏师生于聚首庆叙之余,感悼先生不已,乃建一堂,颜曰思群,庶登斯堂者,瞻其轮奂恢祟,如见先生之风范焉。”不幸的是,《思群堂记》碑历经六十余载风云变幻,已被损坏,不知所终。像迷途的孩子那样,碑找不到回家的路。直至2012年上海图书馆古籍部在整理修补馆藏碑帖时,才发现了《思群堂记》碑的拓片,并告知我校。为传承大夏大学文脉,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学校遂决定重镌此碑。如此,《思群堂记》碑才得以再次出现在思群堂里。

  如今的思群堂,历经六十余载的沧桑,依旧沉默地立于丽娃河畔。不论春夏,不论秋冬。仿佛在缅怀思念王伯群校长的风范,又或者在欢呼着《思群堂记》碑的再次到来。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1-28 13:28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1-27 10:01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1-25 14:29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1-22 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