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上海交大打造建筑“朋友圈” 提速“中国建造”
2015-03-27 10:28:00
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
  上海交大打造建筑行业“朋友圈” 提速“中国建造”

  轨道交通12号线虹漕路站点正在建设中。整个项目,从最初的概念设计、建筑、结构、暖通、给排水等到项目相关的政府、业主、施工、运营等,涉及的部门及专业方方面面,一旦某一环节发生变更,牵一发而动全身。然而,上海交通大学带来的BIM平台将打破信息流通壁垒,将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每一处变化实现实时共享,打造建筑行业的“朋友圈”。

  协同近20个建筑软件 连接“信息孤岛”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秘书长、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刘西拉对此表述:“土木工程极具个性化且综合性强,而能把这些方方面面联系到一起的,就是BIM。”

  刘西拉教授所说的BIM就是近年来兴起的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上海交通大学BIM研究中心将城市建设档案库中累积的海量工程蓝图、电子图纸,以及过去、现在、将来城市建设中的工程数据进行加工,形成数据库,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信息共享,几百万兆字节的数据实时更新。

  “在现代土木工程中,要用到十几种不同软件。”刘西拉教授提到,目前工程行业各自为营,有些设计方去买外国的最新软件,拿回来一用却发现数据不能同其他软件匹配,就好像一座座“信息孤岛”,“土木工程‘什么都有’,如何在数据交换中拥有统一标准的数据是关键。”他认为交大的BIM平台能够进一步推进各学科在同一平台上拥有公用的数据标准,大大加快工程建筑的效率,提速“中国建造”。

  10年潜心研究 助力提速“智慧城市”

  “建筑业要在时间、空间、可持续发展三方面进一步深入拓展,关键在于信息化。”刘西拉教授表示,信息不共享同时也是建设“智慧城市”的瓶颈。近几年,“智慧城市”一词在国内掀起热潮。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发展智慧城市”的目标,更坚定了中国建筑业信息化的脚步。

  据了解,早在2005年刘西拉教授便主持启动了BIM技术相关研究,将目前正在被国际普遍认同的IFC标准作为研究基础。而作为研究中心主任的刘西拉教授也坦言,这项国际标准还存在的许多问题,国内许多软件厂商在技术上无法实现和国际数据的对接。中心执行主任邓雪原副教授表示,他们要做的就是完善国际数据标准,推动校企合作,实现数据共享。据介绍,目前由上海交大BIM研究中心开发的“天磁BIM协同平台”已经在上海多个试点项目上通过测试,轨道12号线虹漕路站就是其中之一。

  邓雪原副教授为我们展开一幅未来城市的画卷:如果一栋大楼失了火,大楼内的温控传感器、烟雾传感器将会把数据信息上的变化传输到数据库中,触发火灾警报,消防人员能够根据数据判断火势、锁定起火点具体位置。经过多年的数据累积,BIM技术还能进一步为数据挖掘提供基础。“现在我们要进行电梯修缮需要跑到档案馆翻看多年前的建筑图纸,以后数据库将自动预警一些年久失修的电梯。”他表示,“BIM技术可以为我们提供准确的数据参考,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带来无限可能。”

  据悉,三天后将于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的BIM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BIM研究与应用研讨会吸引了60多家业主、设计师、施工方、运营方等企业机构加入到BIM计划中。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3-04 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