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入生活、走进青年
2015-11-10 09:11:00
新华网
作者:

  如今,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入生活、走进青年已成为非遗传承发展的共识。然而,有传承人指出,目前许多非遗传播都是灌输性的,以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只是浅尝辄止。非遗如何吸引和培养青年传承人,依然任重道远,仅仅是几场展览、几次讲座并不能奏效,需要更为扎实和系统地推动工作。

  好玩才能吸引青年目光

  11月4日,2015年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开幕。在市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的联合推动下,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24所报名高校中遴选了七所高校进行合作。首场展演在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举行。今年的活动增加了许多互动、体验环节。有传承人说,“一定要好玩,让大家觉得可亲可近,才会得到认同。”

  在上海师范大学展演现场,演示棕榈叶编织的老奶奶身边围满了大学生跟着学习,这让老人家笑得合不拢嘴:“我外孙现在只爱玩平板电脑,都不稀罕我编的这些小玩意儿了,这些大学生却喜欢。”在她熟练的穿、撕、套、扎手法之下,蜻蜓、螳螂、蚱蜢活灵活现。旁边,上海剪纸、面塑、莘庄钩针编法、“海派徽墨”曹素功墨锭等非遗项目也引来许多大学生参与互动。

  人行道上,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舞龙队带来了精彩的舞龙表演;礼堂内,中国服饰史专家、上海非遗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高春明正在讲述传统服饰文化的魅力。

  从现在起到年末,非遗进校园活动还将在其他六所高校展开。在去年古琴艺术、传统戏剧、服饰文化、中国笔墨的基础上,今年新增了海派剪纸、海派面塑和易筋经导引法等。

  社团和课程让非遗扎根

  其实,高校许多学生社团都与非遗项目相关,聚集了大量愿意学习的大学生。今年大二的顾亦然是上海师范大学秋石印社的社员。这个篆刻社团已经存在了29年,吸引了许多喜欢篆刻的学生切磋和练习篆刻技艺。在同济,京昆非遗项目是其特色之一。同济大学京昆项目负责人介绍,今年向入校新生发放了2000多册京昆普及读本,学校每周会有三次昆曲、两次京剧活动,聘请专业教师、提供场地、组织演出,唱得好的学生还被送去国外交流。高春明说,非遗进校园除了让不了解的同学了解,还要让有兴趣的同学能够身体力行地学习。

  除了非遗社团,目前不少学校已经能和非遗传承人合作开设选修课,让非遗有机会在校园扎下根来。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传承人严蔚冰与上海包玉刚实验小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合作开班,“说到易筋经很多人会笑,以为是金庸小说里的武功,其实它已经在上海传承了100多年,是一种养生文化。”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开设了剪纸班,学生自由报名。

  然而,非遗社团在学校仍是小众社团,同济的京、昆两个社团加起来也只有三四十人在活动。秋石印社的顾亦然也说,虽然社员都很喜欢篆刻,但坚持下来有所成就的很少。高校有关非遗的选修课也不多,同时非遗传承人在课上发现的好苗子,如何真正转化为未来传承人,也是一个难题。

  非遗有望发展学历教育

  上海文广局非遗处处长杨庆红介绍,未来两年,非遗进校园活动将覆盖上海60多所高校,有条件的高校可推动更多非遗项目进入课程设置。高春明说:“我们未来希望能推动非遗学历教育,在大学开设非遗大专班、本科班甚至研究生班。”

  26岁的季从欧是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物修复专业第一届学生,现在在交大海派文化书画修复装裱研究所从事书画修复装裱工作,她所接受的专业教育让她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书画装裱工艺”的传承人。季从欧迄今修复装裱过乾隆年间方士庶的山水绢本等珍贵文物。

  据悉,目前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单位已经在跟上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寻求合作,希望能推动非遗学历教育。

  原标题:优秀文化技艺要在青年中扎根流传需进高校找传承人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18-11-12 08:45
中国教育在线 2017-11-20 11:46
中国教育在线 2016-04-13 0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