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上海的中小学校园已出现了"海归"教师的身影
2016-04-13 10:02:00
新华网
作者:

  上海的中小学校园,已经出现了“海归”教师的身影———他们毕业于海外知名院校,怀着教育理想,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对改变应试教学产生新的启发。

  教育部最新发布的《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2015》显示,有79.87%学成留学人员选择回国发展,参与留学回国意向调查的人员中,接近一半(49.34%)的留学回国人员期望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地区寻找职业发展机会。留学回国人员期望工作的行业主要为金融业(30.01%)、教育(9.88%)、文化(7.81%)、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6.69%)。记者采访发现,近两三年来,除了国际学校和英语培训行业外,上海的公立学校,已经出现了“海归”教师的身影。

  去香港大学读本科,选了英语教育专业,毕业后又漂洋过海在牛津念完了硕士,梁力萌回国后选择在曹杨二中做英语教师。很多人不明白,顶着海外名校光环,为何偏要做老师,而且还是去一所公立高中教书,梁力萌说,做老师一直是她的职业理想,没有选择去国际学校,是因为工薪阶层的孩子更需要好老师。尽管遭遇应试阻力,但梁力萌的课堂仍然闪现着灵动,她尝试用非传统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带他们飞得更远。

  同样教高三的上海交大附中英语老师戴峰,哥伦比亚大学课程开发与设计专业硕士毕业,是交大附中首届思源国际班课程的设计者。

  对中西方课程融合有独到见解的他,主张在高考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强化英语和数学,加入IB(国际预科证书课程)的三大活动课程,再结合AP(美国大学先修课)和CAP(中国大学先修课)做融合探索。戴峰还希望开设一门全新的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英语课程:“我在课程中加入了更多的选择性,也希望借此开拓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更多的升学选择。”

  在平和双语学校校长万玮看来,海外教育背景让“海归”老师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拥有严谨的学术态度,二是会采用灵活的课堂教学模式,三是他们思路更开阔拥有创新理念,不拘泥于传统方式。

  引进“海归”教师的深意何在?沪上的一些学校管理者看得深远。如今,上海乃至全国的基础教育正处于大变革进程中,今年高考,上海参加综合评价录取试点的高校,已经从2所扩大到9所,高考录取不再只看分数,而是采用“高考成绩+面试成绩+学业考成绩”方式。北京最新出台的中考改革方案,同样明确将科目选择权交给学生,评价面更宽。这些改革都释放出强烈信号———今后的人才选拔越来越看重学生的综合素养。

  “这种大变革既包括评价方式的转变,家长需求的多样化,教育技术的发展,还体现在师资来源的多样化上。”万玮说,更多拥有不同背景的人充实到师资队伍中,才能产生碰撞和冲击,带来多元化的视角。

  而曹杨二中校长王洋认为,引进“海归”教师不是为了点缀师资队伍,而是希望他们突破和超越应试的藩篱,为高考改革下的课堂注入新元素,“国际化的城市需要具备国际化视野的老师”。

  “尽管这个群体还比较小,但探索中西方教育的整合之路,他们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上海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所所长唐盛昌说,“海归”老师带着国际视野深入基础教育领域的前沿,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或许能为教育改革找到更合适的路径。他们究竟能走多远,取决于学校管理者的眼界和他们对国际潮流的认识、判断。万玮说:“‘海归,老师群体若是能成为一种力量,对中国的教育未尝不是好事。”

  原标题:上海的中小学校园已出现了"海归"教师的身影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