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不惑之年再出发—上海工程技术大学40周年校庆新闻发布会
2018-10-26 17:28:00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中国教育在线讯  2018年10月26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学校松江校区图文信息中心召开40周年校庆新闻发布会。会议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陈主持,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夏建国,校党委副书记史建勇、校党委副书记鲁嘉华、校宣传部副部长董旖旎出席了本次新闻发布会。
  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上海电视台、上海教育电视台、松江电视台、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新闻晨报、青年报、东方教育时报、劳动报、上海科技报、松江报、新民周刊、中新网、中国教育在线、上海教育新闻网、今日头条、腾讯网、澎拜网、东方网等多家媒体出席本次40周年校庆新闻发布会。
  会议的开始由校党委副书记鲁嘉华致欢迎辞,校党委副书记史建勇通报40周年校庆安排情况,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夏建国介绍学校40年来的办学历史、办学成果,今后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最后在震撼人心的40周年校庆宣传片中结束了此次新闻发布会。
  附:  

夏建国校长在40周年校庆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各位媒体界的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各位来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参加40周年校庆新闻发布会。
  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领会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之际,我们喜庆地迎来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四十岁生日。工程大是沐浴着我国改革开放春风和晨曦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回顾工程大四十年的发展历程,总结工程大四十年取得的办学成就,可以说,这四十年是遵循现代大学发展规律的四十年,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四十年,是传承、创新、发展、薪火传承的四十年。
  1978年,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祖国大地,中国高等教育迎来春天之际,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纺织工学院(也就是今天的东华大学)两所高校一批优秀师资,以及产业界和政府一批管理人员和科技骨干加盟两所大学的分校,开创了高等院校、工业系统、地区联合办学模式,使得在此基础上组建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不仅自办学伊始就以本科为起点,而且传承了国家重点大学的文脉。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江泽民同志在学校成立大会上,寄语工程大成为“上海工业的台柱”,勉励学校“为上海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40年来,工程大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文明的传承创新和大学的职责使命紧密相连,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作为育人的根本问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凝练了“明确一个目标、实施两项创新、遵循三大规律、坚持四个主动纳入、树立五种精神”的办学理念:
  ——明确一个目标,就是确立依托上海现代产业,主动服务地区经济,创建现代化特色大学的发展战略目标;
  ——实施两项创新,就是实施办学模式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遵循三大规律,就是在学校发展建设中,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
  ——坚持四个主动纳入,就是把学校发展主动纳入到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战略以及大格局之中;主动纳入到全球经济发展趋势、高新技术发展潮流、学科建设发展规律之中;主动纳入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之中;主动纳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之中;
  ——树立五种精神,就是发扬只争朝夕、敢为人先、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工程大在不断深化“依托工业办学、工学紧密结合、主动为企业服务”早期办学思想的基础上,创出了一条“应产业而生、因产业而长、随产业而兴”的特色之路。作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和全国首家“产学合作教育示范基地”,工程大创建了科学完备的“现场工程师”应用型人才工程综合能力培养体系,构筑了全口径的工程创新能力提升平台,实行了全程导师制,创设了“1学年3学期5学段”的学程体系,产学合作教育始终处于国内领跑地位,并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工程大相继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中获得较高评价,学校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跻身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2017年“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位列全国百强。
  工程大与行业企业“协同办学、协同育人、协同就业、协同创新”的“四协同”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助推学校成为培养卓越工程师和优秀工程服务人才的摇篮。工程大在40年里,共培养和向社会输送了83044名全日制毕业生,他们在改革开放的广阔天地中履行着社会责任。工程大人才培养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各项就业竞争力指标连续多年居全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前茅。以服务上海“大交通”产业为例,近10年来学校为上海汽车集团输送毕业生2150人,为上海申通地铁公司输送1678人,为东方航空公司输送1588人(其中包括C919首飞机长蔡俊在内的飞行员410人)。近5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专业对口率达83%以上,进入世界和中国500强企业的毕业生比例在17%以上。2018年在“中国大学毕业生薪酬排行榜”中工程大名列全国第48名。
  工程大大力实施的“走出校园促发展”策略,通过与政府、核心产业、龙头企业构筑“命运共同体”,实现“利益共生、情感共鸣、价值共识、责任共担、发展共赢”。工程大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应用型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材料科学与工程”和“设计学”成为上海市高峰学科。学校拥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软科学研究基地、高校智库等10余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承担国家级项目能力显著提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从2006年仅获批1项,到2018年获批31项;近10年人文社科类国家级项目数达到51项,居上海市属理工类高校第一名。
  工程大作为全国地方本科高校卓越工程教育校企联盟理事长单位、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地方高校牵头单位,应用型研发和技术转化助推企业技术升级,科技创新成果又反哺教育教学,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对工程人才“理论与实践交替螺旋上升”的成长规律和“时空组合、工学交融”的培养规律的长期探索,先后两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工程大对口支援了六盘水师范学院、盐城工学院、钦州学院、呼伦贝尔学院、喀什大学、新疆工程学院等多所兄弟高校,对新时代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起到持续的辐射作用和积极的示范效应。
  展望未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将全面深化学校综合改革,寻求新突破、新发展。按照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新三步走”战略,到建校五十五周年左右,工程大将全面建成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为上海建成全球卓越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在国际同类高校中进入第一阵营。
  工程大创新实施的“人才强校、特色发展、国际化发展”三大战略,正在持续推动学校在新时代朝着“新三步走”目标,实现更高质量的内涵发展。“人才强校”战略,就是希望通过学科与专业的创新团队建设,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最坚强的人力资源支撑;“特色发展”战略,意味着将巩固和拓展产学研战略联盟,发挥产学研战略联盟的优势和产学合作教育的品牌效应作为重点,全面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能级;“国际化发展”战略,就是要全面提高国际影响力,营造包容开放、多元融合的国际化办学氛围,促进中外合作办学质量提升和国际交流能级的突破性提高,促进中外师生的沟通理解和文化交流。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工程大,已经明确了实现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的目标,将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根本原则,坚持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人才强校这个根本战略,始终坚持特色发展这个根本理念,始终坚持国际化发展这个根本思路,始终坚持大团结大繁荣这个根本策略,抢抓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试点的契机,按照上海高校分类管理及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要求,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和上海“五个中心”“四大品牌”建设需求,全面提升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促使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等更好地适应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实践中再创新辉煌。
  长期以来,工程大得到了媒体朋友们的关心、支持和厚爱。借此机会也代表工程大党政领导班子和2万余名师生员工,对大家表示衷心感谢,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