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上海财经大学专家学者热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2020-11-14 10:02:00
上海财经大学
作者:

  金秋时节,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胜利举行。全会充分肯定“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科学擘画中国未来5年以及15年的发展新蓝图。11月2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主持召开党组会暨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传达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研究部署教育战线贯彻落实工作,指出学习领会好、宣传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战线的首要任务。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全文公布,对“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引发我校专家学者热议。

  在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格局中,主动识变应变求变,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校党委书记许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成就、进入新发展阶段之际展开的一次举旗定向的重要会议。面向未来的五年和2035年远景目标,在实现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全会特别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等方面提出新要求、做出新部署。上海财经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将认真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和“坚持以上率下、上下联动;坚持统筹实施、组合推进;坚持联系实际、务求实效”的基本原则,迅速组织理论学习,读懂弄通悟透会议精神,与践行立德树人使命、谋划学校十四五发展布局紧密结合起来,久久为功,扎实推进学校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在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格局中,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为如期实现“建成鲜明财经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目标不懈奋斗。

  要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原则把握“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马克思主义学院章忠民教授:要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原则把握“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要从时间整体性、空间整体性、实践整体性和理论整体性这四个维度出发,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握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一是从时间整体性的角度看,要把握好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前后相续关系,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二是从空间整体性的角度来看,要善于把握好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认真的处理好开放和自主的关系。三是从实践整体性的角度看,要有效防范和应对可能影响现代化进程的系统性风险,尤其要注意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四是从理论整体性的角度来看,我们要进一步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要进一步构建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良好关系和态势,从理论上研究把握好两者矛盾的对立统一(当然同时也是重大的实践课题),要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预防市场失灵现象和政府无效行为,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努力在实践中破解这道经济学上的世界性难题。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学校全面谋划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发展规划处应望江教授:“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学校全面谋划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建立健全党对学校工作全面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党委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重要作用,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坚强保证。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规划编制的着力点聚焦在广大师生最关心、最直面的问题上,广泛听取广大师生、校友、用人单位等各方意见建议,凝聚发展共识。三是把握“四个面向”基本要求。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与时俱进更新办学理念、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新体系、新模式、新专业、新课程、新标准,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卓越人才,为提升国家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四是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以新时期教育评价改革为突破口,持续深化综合改革,聚焦人才培养质量、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国际化、人事管理等关键领域的改革创新,构建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五是全面加强系统观念。与时俱进更新规划理念,坚持重点建设、整体提升,全面提高现代化、国际化和信息化水平,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创新发展,为建设鲜明财经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开好局。

  “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的蓝图绘就,影响深远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郑春荣教授:“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的蓝图绘就,影响深远。一是站在新起点。十四五时期是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全面总结“十三五”发展经验、准确体察中国国情、深刻把握发展大势,意义十分重大。二是处在新格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新特征新要求。在这样的新格局中,党中央提出了以内循环为主体、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在此基础上系统提出新五年的发展规划和远景目标,有利于全国人民凝心聚力,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三是制定更科学。在此次规划制定过程中,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真正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编制原则,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到规划编制的建言献策中,将民之所想和民之所愿融入到规划之中。四是视野更开阔。把“十四五”规划放在未来30年发展规划中进行通盘考虑,兼顾了中远期发展目标,将使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具体,从中看到数代中国人孜孜以求、不断接力的民族复兴目标的基本轮廓、基本图景。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文化这一重要支点

  人文学院范宝舟教授: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文化这一重要支点。一是文化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文化,比如创意、审美、电影、电视、网络文化、知识产权开发等等,通过观念创造和意义的生产与再生产,一方面提升传统产业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文化本身构成新的产业形态,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二是高质量发展的集约式特征离不开文化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集约式的,而不是粗放式的。单纯依靠资源消耗的传统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只有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才能促进发展的可持续性。而文化是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须臾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三是高质量发展更注重满足人的精神需要。高质量发展不是满足人们温饱的发展,而是更加注重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发展。制约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不充分不平衡发展,其短板的解决急需文化创新。因此文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

  体育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

  体育教学部杜富华副教授:体育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习近平总书记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全新高度阐述了体育的重要性,提出了“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新目标。我们在谋划学校体育“十四五”时,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深化体教融合,疏通教育和体育融合接点,打通教育和体育融合堵点,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评价奖励机制,推动“特色校品”项目发展,创建融合赛事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政治判断

  党校曹东勃副教授: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政治判断。第一个重大判断是战略机遇期“展期”。全会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只要我们准确识变应变求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就一定能在新的百年征程上创造更大的奇迹。第二个重大判断是新发展阶段到来。未来十五年,我们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各方面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第三个重大判断是新发展理念“续航”。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所确定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将继续指导我们在以人民为中心、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道路上奋进。第四个重大判断是新发展格局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是历史行程的推动,也是一个既成事实,这决不是闭关自守、闭关锁国,而是为了开启新的航程所必要的练好内功、补齐短板,形成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新优势。第五个重大判断是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我们从未像今天这样认识创新的关键意义,结合对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批示的学习,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深刻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大战略意义。

  中国制定五年规划过程体现对发展经济的探索,也是中国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

  经济学院陈波副教授:中国制定五年规划过程体现对发展经济的探索,也是中国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中共中央根据国家发展规划需要、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需要、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建议。“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五年规划折射出的战略思维和执行效率,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谋划“十四五”时期新发展,要进一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要更加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真抓实干,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贯穿“十四五”始终,成为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主线。很多提振内需、对外开放的政策,都会在这一主题下统筹整合、加速推进,包括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基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高质量开放等。

  (编审:张勃欣 收稿日期:2020年11月6日)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