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2011上海校园文化建设论坛:文化浸透在一草一木中
2011-12-30 08:53:00
作者: 文汇报

  黄玉峰(复旦附中语文教师、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

  校园文化在一草一木、一个笑脸、一个眼神、一个词语。冯友兰在《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中说,他有一次跑到校长室去,见没有一个秘书,没有一个服务人员,只见蔡先生在低头批阅文件,看到这情景,突然有一种春风化雨的感觉,感动得热泪盈眶——这就是文化;又一次,蔡孑民先生从他身边走过,没说一句话,师生之间笑了一下,他又热泪盈眶,深深感受到这位“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长者“一介寒儒,书生本色”的气象,被带到一种境界的门口——这就是文化。

  文化其实浸透在一草一木中,并不是外加的。比如学校的校名就是文化,格致中学——“格物致知”,位育中学——“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复旦大学——“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清华大学——“水木清华”。校名本身就承载着学校文化。

  文化也体现在校训上,复旦大学的“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大学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厦门大学的“止于至善”,这些就非常有文化。前不久,我去常州中学,它的校训只有四个字——“存诚能贱”。“存诚”是恪守诚信,“能贱”是孔子之教,要能够做贱事,做普通的人。何等简单,何等深刻!有一所学校的校训只有三个字——“慢慢来”。简单,却令人感动,它包含了很多内容——“博学笃志”要慢慢来,“自强不息”要慢慢来,“兼容并包”要慢慢来,“止于至善”要慢慢来。教育的一个特征就是“慢”,不能急功近利,这就是好的校训、好的文化。还有校歌,同样如此!

  说到课堂教育,那里面的文化就更丰富了,我们一定要抓住课堂这个最重要的阵地。就说我们最常接触的汉字,传统文化就浸透在每一个字里词里,关键是我们有没有去挖掘。比如今天会标上传承的“承”字,这个字的甲骨文是双手托起一个“人”,多么形象,传承就是把后辈托起来。这里有多么深厚的积淀。而《说文》对“人”的解释是“天地之最高贵者”,人者仁也,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成“人”。康德说:“人就是目的”。

  刚才诸位谈到了学校的“乡土文化”。前两天我去宣城,看到一个名为“洋船屋”的房子,其形如船舰。这房子有段故事:原先这个地方很穷,有个少年外出打工,回乡后对母亲叙述自己在上海看到的洋船,上面可住很多人,还有餐厅、舞厅、游泳池。他母亲很想看,但不能走远路,他就在家门口造了一幢和洋船一样大小的建筑,里面的设备完全按照洋船设计,让他母亲住进去,船舷还引进两股泉水,仿佛在破浪前进——这就是“孝”文化。乡土文化的挖掘对学生很重要。

  现在教育的一些做法违背了很多传统文化,我们的责任应是继承、发扬。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