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宝藏社团 | 战斗100余天!经过淬炼的“海鸥”变得更强大!
2022-07-15 18:59:00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SUIBE海鸥通讯社是隶属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党委宣传部的一支学生社团,作为上经贸大的学生记者,他们拥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海鸥”。这是一支有强大战斗力和凝聚力的专业队伍。也许你经常在上经贸大官方微信公众号的推送文末见到过他们的名字,也许你曾在各类重大会议和校园活动中见过他们的身影。

  在今年3月中旬至6月初的100余天里,海鸥通讯社同全校师生一起,在打赢大上海保卫战中主动作为,快速成长,参与完成了一篇篇学校官微推送,记录了全校广大党员干部、师生校友面对空前严峻复杂的新一波疫情坚定信心、凝心聚力、勇毅前行的上经贸大故事。100余天可以发生什么?可以让经过淬炼的海鸥更坚定、更强大!

  采访报道、激扬文字,摄影摄像、制作视频,创意“点金”、融媒体运营……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海鸥们满怀热情,在各自的岗位上,以多样化的方式,参与到上经贸大的新闻宣传工作。镜头万象,拼接出校园抗疫一线的全景;笔下万千,记录着每个角落温暖的瞬间。就让我们跟随这篇特别报道,来听一听100多天来,海鸥的成长故事。

  一、“临危受命”,一线报道不断线

  时针拨回4个多月前。3月12日晚在上经贸大松江学生社区里,几位身穿标志性“黑马甲”的海鸥,手持相机,在常态化防护性核酸检测工作现场严阵以待。当晚的核酸检测从23:30左右一直持续到翌日凌晨2点,他们便也坚持用镜头记录下现场珍贵的点滴。“回宿舍的路上,我一看手表——不知不觉中已经2点多了!”在回忆当日的工作时,2021级新闻学专业的“小海鸥”李珂觉得辛苦却也满足,“抬头时看到一轮明月,那一刻真的有点感动。”于她而言,“临危受命”背后是信任、是挑战,也是成长。

李珂在战疫一线记录

  彼时包括李珂在内的大约10余名学生记者有了一个特别的身份:“战地海鸥”。工作中的他们看起来从容不迫、配合默契,但谁能料想这个特别小组的工作群是在3月11日晚上才临时组建起来的。当学校学生宿舍区进入“封闭式管理”后,虽然日常工作节奏被打乱,但一线报道的职责不能中断。接到紧急任务的李珂被委以重任:坚守社区一线,做好即时报道。随后,留守在学生社区内的更多学生记者,也纷纷加入“战地海鸥”小组驰援工作。他们以己之长,或拿起相机,或撰写文案,或运营排版,尽己之责。

陈一鸣正在拍摄视频

  在保证新闻时效性的基础上,“战地海鸥”还是极其注重新闻内容的质量。2018级国贸实验班的陈一鸣就用视频Vlog的形式记录下了封闭管理期间的校园和学生社区日常,他擅长用平静的镜头语言缓解大家的焦虑心情。在制作学校樱花季的视频推送时,陈一鸣与伙伴们拍摄了足足有110G的素材,再经过精挑细选,最终剪辑形成了一条2分半的视频。海鸥通讯社社长、2019级保险专业的刘佳畅也对那一周的工作印象深刻:“那一阵,我脑袋里全是有关抗疫和樱花季的专题,为了写好文案苦熬了好几个夜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多条官微推送的阅读量取得不俗“战绩”,微信朋友圈里的刷屏就是师生们给出的最好的点赞。

  和陈一鸣一样,“战地海鸥”中财务管理(中加合作)专业的凌睿已经是一名大四学生了。她在通讯社的指导老师和小海鸥们眼中,经验丰富、“十项全能”,被认为是最值得信赖的队友:社区核酸检测当晚拍摄照片和视频素材至凌晨后,凌睿主动接过了李珂的工作,继续连夜制作推送。

凌睿在向学生社区工作人员了解情况

  SUIBE海鸥通讯社的学生记者们始终坚守一线,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保证新闻报道不断线。他们精益求精,撰写了多篇优质的新闻通讯稿,发布了多期特别策划的官微专题。从3月11日至今,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上,海鸥通讯社学生参与报道学校抗疫主题相关新闻和专题推送共计33篇,参与人数达184人次。他们从各种视角、用融媒体时代的各种方式,记录下上经贸大特殊时期的特别感动。

 

作为记录者的海鸥们

  二、不惧挑战,宣传队伍更壮大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更加复杂严峻,抗疫战线全面展开,不少居家的海鸥也自觉加入到了宣传工作的队伍中来。

  2020级法语专业的何稼祁因为疫情原因静默在家中,于是她的所有采访都是在“线上”完成的。疫情期间,何稼祁一共做了14次采访,用真实的笔触记录了上经贸大师生的抗疫工作,她的稿件也被青春上海、青年报、中国教育在线等媒体选用,发布在学校官微之外的媒体平台上。

何稼祁的采访安排

  疫情形势瞬息万变,这对新闻稿件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选题、采访、撰稿的节奏因此更加紧凑。“相似的故事被报道得多了,就不再有亮点了。所以我必须‘和时间赛跑’,更快、更好地完成撰稿。”四月初是何稼祁最忙碌的时候,她经常需要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吃饭、睡觉、上课、采访、写稿”成了她这段时间的生活主旋律。其中,对于校外社区学生志愿者的采访经历让她成长迅速——不同于以往在通讯社大家“抢活”一起干,这段时间“主动出击”寻找采访对象、独立完成撰稿的经历,对她而言都是崭新的体验。

  起初,何稼祁还会因“找不到采访对象”而焦虑,每天都会特意去留意朋友圈有没有同学或者老师在校外做志愿者;可过了没几天,她的困扰就成了“符合条件的可采访对象太多,不知道该采访谁”。那段时间里,何稼祁通常每天都会安排好几个采访,基本处于连轴转的工作状态。同时,采访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志愿者们工作忙碌,采访时间要灵活机动;亮点故事又往往需要深入沟通和了解,一来二去,时效性难以确保,“收集的素材用不上”也并不罕见。

  “在指导老师的建议下,我其实采访了4位同学、3位老师。但最后成功发布的只有一篇稿件,挖掘的只是其中一个代表故事。”无论最后稿件是否顺利发表,或者稿件上有没有署名,都不是衡量收获与成长的唯一标准,采访技巧和出稿效率的提升都是她能感知到的成长和进步。

  除了何稼祁,还有不少海鸥小记者也参与到了疫情期间的对外新闻宣传工作。对海鸥们来说,“在抗疫过程中讲好上经贸大的故事”可谓是一项全新的挑战。

  5月11日,学校松江校区学生社区的39位后勤人员都收到了学生亲笔书写的感谢明信片。偶然发现这一新闻线索的海鸥们非常敏感,在指导老师的督促下,半天的时间内就完成了采访、撰稿的任务。专题负责人2020级金融学(全英语)专业的秦诺青回忆到,他们原计划是写一篇消息稿,但采访时收集到的素材让她觉得人物和故事都特别感人,值得描述的细节很多。最终这篇采写学生向学校后勤工作人员表达感谢的通讯稿也获得了媒体的广泛关注,还追加了视频连线采访,被上海教育电视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报道播出,收到了不错的宣传效果。

学生们为后勤人员亲笔书写的感谢明信片

  在一次次对话中,SUIBE海鸥通讯社的学生记者们用真诚、真情采集到一个个平凡却充满温度的抗疫暖心故事,他们用文字刻画出身处不同战场、肩负不同职责的上经贸大师生的形象。从3月11日至今,媒体发布的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抗疫主题新闻报道达160余篇次,这其中由SUIBE海鸥通讯社学生参与采写或提供新闻素材稿的文章达34篇。这份“成绩单”的取得既是对海鸥们工作的极大肯定也是最好的激励。

  三、支援社区,志愿服务显专长

  面对疫情大考,海鸥们在不同战场上发光发热。支援自己所在的社区,以志愿者身份在抗疫战线上贡献力量这件事本身,就足以让他们感到快乐。

  家住浦东的2019级国贸专业的朱昊哲,他所在的小区是上海市最早封闭管理的社区之一,他毅然加入到社区志愿者团队中。他坦言,这是他缓解焦虑情绪的最好选择。朱昊哲回忆道:“最初小区里只有七八个志愿者,每个人都忙得脚不沾地,才能勉强将所有物资有效安置。”从搬运物资到协助核酸检测,大大小小的活他都参与其中,但他却感到无比充实,“可以说,我在封控期间感受到的90%的正能量,都来源于志愿者工作的收获。”

朱昊哲参加社区志愿工作

  2021级国贸专业的“小海鸥”宁一帆则是所在小区里年纪最小的志愿者,这也是她第一次参与校外志愿工作。封控期间,宁一帆阅读了加缪的代表作《鼠疫》,她忽然意识到,在“大白”的防护服下,那些也只是普通人、平凡人的血肉之躯。志愿者身上的责任与担当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宁一帆,她觉得自己也应该做点什么,于是主动从业委会主任手中接过了志愿者马甲,协助社区居民排队核酸、挨家挨户地分发物资。

  在志愿者团队中,朱昊哲和宁一帆都感受到“自己是被保护着的”,但他们不愿一直安于现状。在SUIBE海鸥通讯社工作的经历无疑给他们提供了新思路,他们决定发挥特长,加入社区宣传志愿者行列。

  邻里的互帮互助,这些日常生活中的温暖,都通过朱昊哲的相机镜头,展现在居民们眼前,传递到每个人心间。每次他将照片发到小区微信群中,被记录的志愿者们都会对他表示感谢,邻居也纷纷对这个年轻人表示夸赞认可,而这些又成为朱昊哲坚持下去的动力,让他想要做出更好的成果。

宁一帆(左一)正在拍摄核酸检测现场情况

  宁一帆则遇到了更大的挑战:这次宣传团队的成员只有她一人。没有指导老师提供修改意见,没有同伴讨论稿件内容、挑选照片,没有学长学姐来帮忙把关……她一个人要完成一整个团队的工作量,这让宁一帆倍感压力:“我花了4个小时,才剪出一个3分钟的视频,接着写新闻稿到凌晨3点,上午9点又去拍摄核酸检测现场,结束前期工作之后,晚上又剪片到凌晨一两点,简直比在学校和通讯社还忙碌……”

  社区宣传工作任务繁重,但作为搏击风雨的“猛禽”,海鸥们从不言弃。“我说自己是上经贸大学子,是学校海鸥通讯社的一员,所以更加不能丢人。”对宁一帆来说,通讯社的工作不仅为她打下了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功,更给了她无畏向前的勇气和圆满完成任务的信念。

  四、功不唐捐,“双向奔赴”迎成长

  海鸥凌睿说:“在一线能收获最多的感动,这种感觉无可替代。”


战“疫”原创歌曲《在春天拥抱》

  使凌睿特别感慨的是:创作了战“疫”原创歌曲《在春天拥抱》的同学在接受采访时告诉她,主创团队的同学们虽然当时身在校外,但通讯社负责的图文让他们了解到校内的情况,也正因深受3月13日学校这条及时、温暖的推送的影响,才有了创作原创歌曲的灵感,部分歌词便来自于推送中的内容。“我们的工作为他人带去了感动,他们又将它化作更加精彩的作品,这种正能量的影响让我感受到自己所做的记录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

  海鸥何稼祁说:“无论结果如何,都要尽己所能做好分内的工作,把故事讲好,讲给更多人听。”


“把故事讲好,讲给更多人听。”

  采访过程中除了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媒体环境,作为记者与采访对象建立起的情感连接有时也会带来意外之喜:在何稼祁联系到的采访对象中,有一名志愿者一家三口都在防疫一线。这一点,采访前何稼祁并不知晓,但随着话题逐渐深入,对方也打开了话匣子,让她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信息,而这也成了稿件中的最大亮点。

  海鸥宁一帆说:“在宣传工作中接触正能量、传播正能量,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坚守在抗疫一线的SUIBE师生

  这段时间里,学校内外的海鸥们都在工作过程中收获了更多的感动,也更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所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意义。宁一帆注意到,她所在社区开展宣传工作后,报名加入志愿者队伍的居民越来越多。她在收到社区一位老人写给志愿者们的感谢信时亦颇为动容,其中一句“疫情无情人有情”概括了她投身志愿者活动的初心,也坚定了她参与宣传工作的决心——只要自己的付出能够让更多人感受到温暖便足矣,纵辛苦疲惫,也在所不辞。

  海鸥刘佳畅说:“这里的每个人都是会发光的,每个人的闪光点通过一件件小事汇聚到一起,通讯社散发的能量也会越来越大。”

海鸥,永不毕业!

  此次疫情来得突然,刘佳畅原本担心“小海鸥”们会缺乏积极性,其实“小海鸥”们“抢活”热情依旧高涨,团队凝聚力日益增强,一群人兴致勃勃进行讨论的氛围也让她感到格外温馨。刘佳畅用“不停歇”一词形容这段时间通讯社的状态:“不管环境是怎样的,只要内心依旧在前进,便是一路风景。”

工作中的海鸥

  因篇幅有限,还有不少海鸥的事迹没能在这里展开。但是大家的信念是一致的。“精益求精,至纯至真”——这是上经贸大海鸥通讯社的学生记者们在实践中磨砺和发扬的“海鸥精神”。这个春天虽已悄悄溜走了,但海鸥的故事仍在继续,感动不会过期。

  100余天淬炼后变得更强的海鸥,期待你们更优的表现!

  (SUIBE海鸥通讯社:林佳莹、李婧宜、李蕙兰、许佳璐、滕美名)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2-07-08 09:00
中国教育在线 2022-06-27 14:28
中国教育在线 2022-06-19 22:46
中国教育在线 2022-06-06 1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