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师说·遇见华理70年】庄英萍:我与华东理工大学的“双向奔赴”
2022-11-16 21:51:00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讲述人介绍 

庄英萍,女,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主任, “863”生物和医药领域工业生物技术主题专家,中国化工学会生物化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

长期从事发酵过程优化与放大研究,曾承担“973”课题负责人,上海市科委基地建设项目上海生物过程工程专业服务平台再建设项目负责人,2021年获批绿色生物制造重点研究计划项目生物反应器与智能生物制造一项。在长期研究中,她和她的研究团队围绕工业生物过程的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技术推广开展了大量工作,在多尺度发酵过程参数相关分析理论方法基础上,又形成了基于细胞生理特性和反应器流场特性相结合的工业生物过程优化与放大理论与方法及其相关的装备,并在红霉素、头孢菌素C等数十个品种的工业发酵产品中成功应用;近年又提出了智能生物制造的新理念,并不断实践,为提升我国工业生物制造领域技术进步不断做出贡献。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近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轻工联合会、教育部等二等奖三项;作为通讯作者在Trends in BiotechnologySCI杂志发表30余篇文章,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

青葱岁月初遇华理

——朴素而充满活力的校园生活

我是1980年考入上海化工学院(曾用过几年的校名,后又改为华东化工学院)有机化工系的生化工程专业(在我进校之前本专业的名称为抗生素制造工学),刚进校的我只记得当时学校周边都是农田,正大门前面还能看到油菜花等农作物;当时需要买些东西往往要到梅陇镇(学校只有一个小卖部,只卖一些学习和生活的基本用品);应该说印象最深的还是当时的50路,需经过老沪闵路上的火车轨道,从徐家汇到学校的时间往往是一个小时以上。

入校后没有多久,我就很快适应了大学的生活,学习、运动(校篮球队球员)是我主要完成的两项工作,每天的学习和活动都非常充实,学习成绩也都名列班级前茅。

大学时期篮球队员照片

在本科学习过程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专业任课老师:屠天强、谢幸珠老师,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严希康教授更是带领我进入了科学研究的领域,让我逐步喜欢上了科研的氛围并体会到了成功后的喜悦。

寸积铢累崭露头角

——求实并受益良多的工作平台

本科毕业后我留校担任了生工、生化1984级的学生辅导员,面对刚入校的学生,自己也是刚刚成为老师,从最开始的束手无策到后来的如鱼得水,这其中时任总支副书记的陈金根老师给予了我全面的指导,使我在一个月内就融入到了学生工作中,与学生成为了好朋友,后续工作开展的也非常顺畅。1986年因为工作需要我又调到了学生处负责学生奖惩与学生事务工作,在潘佩华处长的指导下,学会了更为全面的综合管理能力,和各个系的学生管理的副书记都成为了好朋友,过程中极大地提升了我在行政管理、文档写作、为人处世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硕士论文答辩照片

1992年,生物技术发展得如火如荼,我果断地回到了当时的生工所,进入了全新的科学研究领域,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也克服困难完成了在职生物化工的硕士、博士学位攻读。

四十余载华理时光

——积淀成长遇见更好的自己

来到华理42年,勤奋求实的精神一直鼓励着我,又在众多老师的指导下,自己不断成长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略摘部分体会与大家共享。

1.立德树人永远是我们的第一责任

从最开始的辅导员工作,到曾经担任过的学院副院长、学院党委书记、再到学院院长,自己在各位前辈的带领和教导下,一直把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第一责任:做辅导员的时候,前辈们身先士卒一直在学生宿舍体恤关心学生,让我也养成了一有空就往学生宿舍跑的习惯,正是自己的积极付出,在一个月内所有120位同学的名字、家庭来源与情况都已铭记在心,学生遇到困难时也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在后续的学生管理上也就得心应手了;到了学生处负责学生奖惩和学生事务管理,事务繁杂加班加点是常事,但我都保持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积极完成各项工作,特别是学生的奖学金评审与现金发放更是做得一丝不苟从未出过差错;

学生处老师合照

回到学院后,在自己的努力下,成为了硕导、博导,我也是经常关心学生们,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解决他们的各种困难,给他们提供尽可能好的研究条件;作为国家金课《发酵工程》和研究生核心课程《生物反应器工程》的主讲老师,每次上课都会认真备课,查阅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更新课件,将最新、前沿的技术与学生们共享,让学生了解行业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又通过将团队形成的生物过程优化与放大理论、方法与装备等系统知识与学生共享,最后又通过大量的工程实践案例诠释系统知识的实际应用,让学生能够既掌握系统知识又具备解决生物过程复杂问题的能力,为未来成为生物制造领域的领军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名师的引导是我成长的不竭动力

1992年我从机关回到生工所,当时我所在团队的负责人就是张嗣良教授,当时他是维生素C发酵过程计算机控制国家项目的负责人,项目经费也是比较充裕,我跟随张老师一直在发酵过程的优化放大研究中不断进步:从最初的在发酵过程只检测DOpH到后续的全参数检测,张老师在整个技术发展中带领我们实现了多个突破:通过建立发酵过程尾气检测系统,建立了了解发酵过程细胞生理代谢特性的平台;又通过研制专门全参数检测的高级发酵罐实现了细胞代谢特性了解的硬件装置;随后在技术体系上提出了微生物过程多尺度系统的理论,并出版专著;而后又提出了基于细胞微观和宏观生理代谢特性相结合的发酵过程优化原理和基于宏观生理代谢特性和反应器流场特性相结合的过程放大技术,将系统生物学、反应器流场特性等多学科知识应用到发酵过程的优化与放大中;更为重要的是张老师带领我们不断地把相关的理论、方法、装备应用到工业生物过程中去,在抗生素、氨基酸、有机酸、酶制剂等四十多个产品上应用,并取得显著提高生产效率的成效,我也因此三次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回想起张老师第一次带我到企业进行相关技术服务,通过清晰的思路与条理、灵活的运用自身多学科交叉的知识分析过程的在线曲线,得出过程优化的思路时从容自若的神态和表现我至今记忆犹新。现在,我自己到企业去,也感受到自己也学得了张老师的真传!

团队人员在安琪酵母

张嗣良教授好学的精神一直在带领着我们团队不断向前:在多尺度系统基本成熟后,张老师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在大数据时代下,张老师最早提出了智能生物制造的概念,这是沿袭了我们早期一直重视过程的在线检测思路,张老师又有很好的控制论的基础,积极学习知识图谱等新知识,将综合交叉的知识融汇贯通;正是张老师的好学与博学,才使我们团队能处在国内智能生物制造领域的领头地位!

在我到生工学院工作后给予我重要指导的另一位老师就是俞俊棠教授。回到生工学院不久,因为当时学校改革,我就到了当时生工所的办公室,俞俊棠先生是当时的所长和生物反应器重点实验室的主任,当第一批国重室贷款购买的仪器到校时,俞先生都是亲历亲为,将所有的仪器落实房间、委托专人调试好并都用起来,当时贝朗的500L发酵罐、在线红外分析仪、在线尾气分析仪等设备,为我们后续技术体系的形成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到1995年国重室迎来第一次评估,俞先生更是花费了巨大努力,在当时国家没有任何运行经费支持的条件下,俞先生带领国重室的骨干努力开展生物过程工程和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凝练成果使国重室顺利的通过了评估。俞先生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苦难,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尊重并学习的。

工程中心人员在嘉兴南湖

3.与同学成为朋友才能真正做好老师

回顾自己在校38年的为师经历,自己最深刻的体会就就是与同学成为好朋友才能成为真正的好老师,无论是在做辅导员、还是在学生处期间,直接的服务对象就是学生,所以我与众多的学生都成为了好朋友,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就可以有的放矢做好相关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当我自己重新回到研究所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时候,研究工作往往是和学生们共同完成的,所以学生们有何困难也会及时地和我沟通,使得相关的工作都很顺畅;慢慢地自己也成为了导师,又成为了领导,也尽量关心每位同学,每学期都会让他们汇报研究进展,对于遇到困难的同学都能及时帮他们解决;特别是作为学院领导,研究生和导师的矛盾时而会发生,我总是尽全力解决好这些问题,使好几位原本要退学的同学最后都顺利的拿到学位毕业,这些同学经常会写信感谢我,这时我觉得我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大学毕业30年后老师同学再相聚

在与华理共成长的38年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华理人勤奋求实的精神,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华理人都是务实、高效的;感受到了老师们对学生们的爱,当困难来临时,老师们总是奋不顾身的冲在前面,如在今年3- 6月的校园疫情封控期间,老师们逆行成为志愿者,积极参与疫情防控相关工作,为确保学生的安全做出了贡献,我当时作为一个楼长,也带领学院的六位老师,每天服务于两栋楼的一千多名学生之中,尽管每天的工作都很辛苦,但看到校园的疫情防控有所成效,内心还是很高兴,忘却了辛苦;与此同时,我们学院的刘琴老师带领100多位同学成为最美逆行者,用专业守,成为助力上海市核酸检测工作的重要力量,也为上海市的疫情防控做出了贡献,这也真是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的重要体现。我相信这段经历将会永记在我心中!

     我在华理38年的成长史中,看到了华理巨大的变化:一座座新大楼拔地而起,无论是学生宿舍还是科研大楼,都与38年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在科研条件上的变化更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尤其是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研究成果都有很大的提升。学校在进步,社会更是在不断地发展,华理未来高质量发展,更需要年轻人们与时俱进,不断挖掘你们的潜力,继续心怀立德树人理念,勇于创新,不断前行!

祝福华理70年华诞!

愿华理蒸蒸日上,再创辉煌!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2-10-17 10:46
中国教育在线 2022-10-17 10:44
中国教育在线 2022-10-10 17:49
中国教育在线 2022-09-21 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