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孟宪承:现代大学理想的描述者和实践者
2023-11-17 18:11:00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编者按】从“四有”好老师到“四个引路人”,从做“经师”与“人师”的统一者到成为“大先生”,从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到弘扬教育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为广大教师和未来教师,提供了“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方向指引。为进一步引导师范生立足“未来教师身份”、涵育“为学为师情怀”、站稳“人民教师讲台”,做师大精神和大师精神的守护者和传承者,在中国科协2023年学风传承行动科学家故事研习项目支持下,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通过《师说:丽娃河畔的大师故事》项目,以师范生为主体,开发形成15门大师故事宣讲微课,力求搭建师生从校史故事挖掘大师精神、从大师故事汲取教育理想的实践研学平台。兹刊载其中数篇,以飨读者。

孟宪承:现代大学理想的描述者和实践者

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学子在介绍自己时,往往会用这样的开场:“大家好!我来自全国首家师范生书院、华东师范大学专门为师范生设立的书院——孟宪承书院。”

孟宪承先生是华东师范大学首任校长、首批“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以孟老校长之名,也意味着与先生不解的缘分和承载的使命——致敬师范之师,秉持孟宪承老校长“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的办学理念;作为教育后学,老校长关于师范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也持续为未来教师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

三入上海,教育理想自此发轫

孟宪承先生的前半生是四处漂泊的,他从常州走出,去过北京,到过上海,旅居过苏杭,远赴过英美,在天南海北留下过自己的足迹。而上海,更是他人生轨迹中最重要的坐标之一。

1908年,14岁的孟宪承怀着少年壮志,从家乡常州来到上海,开启了自己的求学之路。他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考入上海高等实业学堂,毕业后因为经济上的窘迫改考教会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但生活的困顿并没有压垮他的脊梁。在大学期间,孟宪承“试必冠其曹,恒以退还学费为奖”,并得到了校长卜舫济的欣赏。19167月,他从圣约翰大学毕业,9月受聘去北京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执教。与上海的第一次相遇开启了他接受高等教育、反抗贫苦命运的奋斗征程,激发了他逆流而上、坚毅刻苦的不屈灵魂。

1918年,考取公费的孟宪承赴美,在华盛顿大学师从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1920年,获教育硕士学位后,转赴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深造。但因需供养家庭而中断学业,于192111月回国。1923年,29岁的孟宪承回到圣约翰大学。在任教之余,他一方面积极创办早期教育周刊,另一方面还以教师的身份支持学生的正义抗争。当看到圣约翰校长无视“五卅惨案”后学生群体的求助,甚至将学生赶出校门后,孟宪承等教师集体宣誓脱离圣约翰大学。经过各方协助,在短短三个月内“光华大学”成立,寓“光我中华”之意。1924年因学潮从厦门大学脱离出来的三百余名师生又来到上海发起建立“大厦大学”,取“光大华夏”之意。作为上世纪20年代爱国学生运动的前线——上海,见证了先生的民族血性和其教育理想与民族复兴间的紧密关联。

1951年,经历了民族抗战、高校西迁并在实践中积累了办学经验后,孟宪承第三次来到上海。这年10月,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大夏大学文、理、教育学科与光华大学相关系科合并成立华东师范大学,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新组建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孟宪承自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职务,出任华东师范大学首任校长。

大夏大学护校委员会

“六三离校”事件

孟宪承在华东师范大学成立大会上讲话

执掌师大,教育理想投入实践

大学的理想是什么?孟宪承概括为:“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作为华东师范大学的创建者和首任校长,孟宪承近半个世纪的教育生涯几乎都与大学相联。

孟宪承老校长认为“智慧的创获”是大学的最高理想,“研究”是大学的最高任务。他提出“高师应当从教学质量与提高科学水平角度而言向综合大学看齐”,并极具前瞻性地提出培育具有“继续独立钻研的能力”,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教研结合的新型中学教师。在此理念的引导下,新生的华东师大在教学改革中坚持师范性与学术性并重,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品性的陶熔”是大学的又一理想,“教学”是这一理想的实现方式。孟宪承老校长说,师生应该在大学中实现理想、道德、品性的陶冶。因此,他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培养优良的校风和学风。建校伊始,一批名师大家汇聚华师大,培养了一批批杰出新人。

“民族和社会的发展”是大学的另一理想,“推广”是这一理想的实现方式。孟宪承老校长坚信,大学承担着用研究和教学来推动民族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使命,要“到民间去”,将知识推广于学校围墙之外,这也和先生民众教育的思想相契合。

1942年国民政府公布首批29位部聘教授名单中,孟宪承是唯一的教育学教授。19593月,华东师大成为全国16所重点高等学校之一,确立了在新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大学的理想,实在就是含孕着人们关于文化和社会的最高理想。”

建设孟院,教育理想薪火相传

已过志学之年,成立于2007年的孟宪承书院,让时间的指针坚定地拨向未来,孟宪承老校长的教育理想指引未尽诗篇。

作为全国首家专门为师范生设立的本科生书院,孟宪承书院以培养“适教、乐教、善教”的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为目标,不断推动师范生养成教育方案迭代升级,致力于创新和完善师范生培养机制和体系、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努力培育更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孟宪承书院的每一位书院学子都有双重身份,既是孟院的学生,也是专业所在院系的学生;第一课堂的专业学习与学术发展由专业所在院系负责,第一课堂之外的学习生活与养成教育主要由书院负责,书院为学生创造一个与院系互补的社区化学习生活环境。孟宪承书院通过第二课堂平衡“专业性”与“师范性”的同时又紧抓学风建设,努力营造勤学、乐学、崇尚科研的良好学风,为“智慧的创获”提供了有力支撑。“品性的陶熔”不仅被理解为师范生个人品性的陶冶,更进一步突出为师德的陶熔,强调培养师范生的行为世范能力和育德意识。孟宪承书院学子对老校长的期待也做出了自己的回应、践行和延续!作为孟院人,在“德智体美劳”+“教师教育”的“5+1”育人体系引领下,在丽娃河畔,获得迈出第一步的勇气,孟宪承老校长推动“民族和社会的发展”的教育理想通过孟院这一平台得以实现。

支教,调研,孟院人在祖国各处留下足迹,发挥价值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卓越教师素养提升四大计划

2022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优师计划”学子回信,鼓励同学们,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求实成就卓越,教育创造未来。一批批孟院人沿着孟宪承老校长的足迹,又将足迹延伸向了无穷的远方。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作为未来教师、作为孟宪承书院一员的我们,既要领略老校长艰苦奋斗的岁月与坚定的教育情怀,更应当赓续前辈的奋斗精神,在实践中传承和践行教育理想。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们更要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不负韶华,不惧风雨、勇挑重担,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青春力量,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师说:丽娃河畔的大师故事》-孟宪承小组

资料查询、文稿撰写:杨子淇 陈烨桦 刘雨琪

指导老师:黄虞婷 章申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3-11-04 12:47
华东师范大学 2023-11-03 15:20
华东师范大学 2023-11-02 10:09
华东师范大学 2023-10-26 15:48